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,做应用题常常是个大难题。不少家长反映,孩子读不懂应用题,这可愁坏了大家。其实啊,如果你不清楚小朋友读不懂应用题的真正原因,那说明你还不了解小朋友的实际学习状态。读不懂题可是多因异果,下面就来给大家仔细说说常见的几个原因。
首先,基本概念没搞懂可是个关键因素。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是算数,其中像“和”“同样多”“差”“倍数”这些基本概念,那可是重中之重。就好比盖房子,这些概念就是基石。后面学到分数和小数的时候,也是一样的道理,只有把这些概念搞清楚了,才能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。比如说,“小明有3颗糖,小红比小明多2颗糖,小红有几颗糖?”这里就涉及到“和”与“差”的概念,如果孩子没搞懂,那这道题肯定就理解不了啦。
接着,搞不清数量关系也是个大问题。最基础的一步应用题一共就4种数量关系,而这四种数量关系一共对应11种类型。把这11种类型搞熟可是重点,也是基础,因为复杂应用题其实也是这些关系的组合。就像搭积木一样,简单的积木搭好了,复杂的造型才能搭出来。比如“单价×数量 = 总价”这个数量关系,在很多应用题里都会用到。如果孩子对这个关系不熟悉,那遇到相关的应用题就会一头雾水。
再来说说语文因素。小朋友的词汇量本来就不多,加上不少应用题出题不合理,有的甚至比语文教学还要超前。小朋友碰见复杂的句式,抓不住重点是常有的事。比如说“某工厂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的数量比实际每天生产零件数量的2倍少5个,实际每天生产30个零件,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?”这样复杂的句子,小朋友可能就会被绕晕。本系列课程第二期视频专门讲了应用题中的语文因素,这方面需要补足的家长可以去翻一翻。
应用场景不熟悉也是导致读不懂题的一个原因。很多应用题的场景都是工农商领域的,离小朋友的世界实在是有点远。当小朋友无法把这些场景类比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时,读不懂题的现象就出现了。判断是不是这个原因也简单,同一道题目,保持结构不变,把场景切换到小朋友熟悉的领域,再看小朋友能不能读懂就可以了。比如把“某工厂生产零件”的场景换成“小朋友分糖果”的场景,孩子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。
认知发展阶段不匹配也会影响孩子读题。有个非常出名的“船长问题”,船上有12只绵羊和13只山羊,船长几岁?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可笑,事实上很多小朋友会给出25岁的答案。这是因为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到青春期才会发育成熟,儿童和青少年会更容易受到计算冲动的影响。而且,排除冗余信息并进行数学建模,是对小朋友的认知发展有一定要求的。年龄没到,觉得很难甚至读不懂题,只是自然规律而已。这就需要出题人忍住想要炫技的冲动,尽量出一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题目。
最后,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。日积月累的数学创伤、畏难、有抵触心理,甚至一时的情绪波动等,都会导致读了题但又好像没读一样,或者干脆在焦虑中放弃认真理解题意,直接乱猜或随便丢个式子出来。儿童心理和情绪问题处理起来要比数学问题重要得多,也困难得多。
现在再回头看小朋友读不懂应用题这个问题,它其实是一道出给家长的应用题,家长只有认真分析具体原因,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小朋友解决问题。希望家长们都能重视起来,帮助孩子跨过应用题这道坎,让孩子在数学的海洋里畅游!